2017年作为国内新增出货量第二大的风机设备制造商,远景能源正在积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布局。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风电行业带来了新的市场空间,具体在基础设施、加工技术、装备生产、工程服务等领域都带来大量开拓及深化发展的机会。”远景能源副总裁田庆军对“清洁技术投资”介绍。
就远景能源在“一带一路”沿线布局的重点和策略,“清洁技术投资”专访了田庆军。
清洁技术投资:“一带一路”为远景带来哪些新的产业机会?
田庆军:首先,我们在合理利用“一带一路”国家各自的优势进行远景本身的全球化布局,例如在海外建厂、设立研发中心等,尽可能通过更多的本地化来降低在该国家和区域的度电成本,并辐射至周边国家和地区。
其次,远景能源一直在推动前沿的智能风机在海外的应用。远景能源2014年完成第一单智利项目的签订和供货,又接连完成丹麦项目、黑山项目、墨西哥项目、法国项目和阿根廷项目的连续中标和发货,目前正在跟踪运作的储备项目规模超过6GW。
第三,从资产管理和能源互联网的角度来看,“一带一路”为风电行业所带来的大数据极具价值,目前远景能源管理着全球60GW的新能源资产,伴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深化,预计到2017年年底这个数字会增加到100GW,约相当于全球20%的新能源资产。这些大数据对于增加远景资产管理的全球化、智能化、可靠性,以及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等方面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清洁技术投资:在“一带一路”布局时,你们采取什么模式?
田庆军:我们目前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开拓时,主要采取智能风机、认证、软件和融资相结合的开发模式。
我们的格林威治软件在国内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应用,对于风电场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非常有益,特别是软件依托“太湖之光”超算中心的超级计算能力,通过反复迭代测算绿地风场的宏观选址、风机排布方案等直接反映到内部收益率。目前远景已经把该系统的数据库扩展到了全球范围,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电场开发商的认同和欢迎。
同时,远景的智能风机的国际机型均已获得鉴衡及DNV-GL的型式认证,在认证方面领先其他中国厂商,这对于获得不同国家和地区银行的债务融资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认证对于降低当地土建工程,增加业主信心都有积极作用。
此外,在远景“一带一路”的业务模式中,融资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远景率先在伦敦建立了融资业务中心,与此同时,远景能源的国际业务还专门组建了“一带一路”央企市场团队,该团队配合远景在各大洲和地区的区域市场团队,从而更好地为央企和本地业主提供商业机会,利用中国资本和中国融资走出去。
所以在“一带一路”的资金层面上,远景能源同时拥有国际和国内的资金渠道,选择最优成本匹配最优项目。目前远景已经同国内主要中资银行、国际金融公司、拉美开发银行、法资银行、澳洲银行等都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与中信保、瑞典和德国的官方出口信用机构在走出去和出口融资方面也开展了有效的合作,同世界银行、拉美开发银行、国开行等签署了一揽子的融资框架协议。
项目融资问题突出
清洁技术投资:你们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布局时,遇到了哪些问题?
田庆军:首先是项目融资问题。“一带一路”沿线很多的发展中国家,其新能源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前夕。但这些国家在能源、交通、水利等各个行业同样存在基础设施严重滞后问题,新能源行业由于项目资金规模相对这些行业的项目较小,同时电力类项目投资盈利性较好,各国政府普遍倾向于通过补贴电价等优惠政策,鼓励国内外企业对新能源项目进行投资。
因此,项目的融资主体大多为持有项目开发权的国内外企业,无法在项目融资中获得相应国家主权担保,而其本身公司规模又不足以为项目提供足够的企业担保,需要通过以项目本身作为担保的项目融资方式获取金融机构融资支持。虽然目前中国国内很多金融机构已经可以提供这种项目融资,尤其是国内新能源项目,但针对海外项目较欧洲和日本的银行和基金在审批周期、贷款利率、选择多样性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目前国内中资金融机构的走出去融资产品以出口卖方信贷和出口买方信贷为主,且绝大多数要求走出去企业提供母公司担保。而从国际市场来看,以有限追索和无追索方式开展的项目融资已经非常普遍,尤其在电力、基础设施和矿产能源方面。而走出去企业由于同时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项目,自身规模也不可能对所有海外项目提供担保。而目前国内中资金融机构在融资结构设计和产品http://www.csgfj88.com上仍然比较单一,且过于依赖出口信用保险,无法开展真正的跨境和海外项目融资。
我们希望中国的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能加大力度和灵活性,对中国品牌的风机出口提供类似于德国和丹麦KFW、EKF等银行低息且灵活的融资产品助力本国企业的全面竞争力。
另外,国内的保险产品也不能满足国际化需求。目前国内的出口保险以中信保为主,而通常其出具保险的条件是要求东道国政府出具主权担保或东道国项目业主提供母公司担保。但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不提供主权担保,更多是市场化和商业化运作。
以风电项目为例,许多项目的购电方已经从政府或国有企业转为实力雄厚的私人企业。与此同时,许多欧美国家的官方出口信用机构也更多承包私人领域的项目。在这方面,国内与海外市场和做法仍有很大差距。
国内主要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对于国别风险都有自己的评估政策和标准,但走出去企业针对具体项目咨询国别政策时,一些金融和保险机构的风险政策和态度变化较为频繁,缺乏一致性,且企业事先也未有知悉,这对于已经启动的走出去项目负面影响很大,尤其是走出去企业前期已经投入很多资金。
建议国内主要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借鉴学习欧洲的一些官方出口金融机构的做法,对自身的国别政策和产品予以透明化,定期公布,及时变更(如变更,揭示原因),以保证中资走出去企业能够获得一致连续的信息和政策支持。
其次是,海外投资安全性问题。考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力发电很多处于起步阶段,其很多优质风资源尚未得到开发,投资回报率较高,因此远景能源目前也在积极考虑在海外投资一些自有风电场。但“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政治稳定性和安全性有所不足,投资风险对于企业来说较高;而且电力行业的投资回报及项目运营周期较长,一般项目周期会在20年左右,未来不确定因素较多。
目前中信保已经可以根据国别情况,对有主权担保购电协议的海外风电投资项目提供海外投资险,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中国企业海外风电投资风险。同时平安等商业保险公司,也开始针对风电项目,积极开发了财产险、机损险等险种,并开始考虑对应险种在海外风电运营项目的推广。但对于非主权担保购电方的购电协议,如何保障投资风险问题,还没有解决方案。中国商业保险公司对于海外风电项目的财产险和机损险,所覆盖的国别范围、审批周期和相应成本,也需要其更有力的支持。
第三,产品认证问题。风机设备厂家在很多海外风电项目中,海外投资方由于其项目融资银行及保险要求等原因,会提出DNV-GL、TUV、UL等国际认证的要求,而这些认证的获取周期长、费用高,导致设备厂家一些有竞争力的机型无法在项目中使用,尽管这些机型均已获得了鉴衡认证并在中国市场有过大批量的应用。
建议制定鼓励风电产业链走出去的政策
清洁技术投资:你认为如何解决中国风机制造企业走出去难的困境?
田庆军:首先是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主导优势。对上述融资、投资和认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协助推动相关单位共同寻找对应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制定鼓励整个风电产业链走出去的政策。
其次是逐步探索中资银行、融资租赁等金融行业和保险业对海外风电项目纯项目融资的运作机制,学习国外银行经验,通过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项目风险进行前期评估,通过专业的第三方监管机构对项目交付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把控。
三是继续提升中国认证机构在国际认证体系中的影响力和在国外行业内的接受度,从而简化已获取国内认证机型的国外认证过程,并通过具体项目推进,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推动当地风机电网接入审核相关部门对中国认证的认可。同时,风机厂家也应该在国际机型产品开发过程中,提前做好相应的国际认证的规划。
四是鼓励中国风电开发商在海外风电场的投资。国内风电开发商在风电运营的规模和经验上全球名列前茅,但随着国内电价的波动和资源的开发,国内风电运营商也面临着很大的开发和运营压力,在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鼓励下,有强烈的海外风电投资和运营的意愿。国内风机厂家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中国资金的项目逐步累积海外的项目经验和资质,并通过成功经验逐步获得国外风电场运营商和资金方的认可。
因此,希望在海外投资过程中,中国政府在外汇管制、融资方案、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